多肽抗感染药物
2025年2月14日,6岁的朵朵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研究型病房重症监护室(ICU)完成了一场特殊治疗——随着无色透明的基因药物缓缓在腰椎鞘内注射,这个因雷特综合征(RTT综合征)逐渐失去运动□□、语言能力的女孩,成为中南地区首例接受基因治疗的“沉默天使”。 自1988年✅中国首例RTT确诊以来,患者一直面临着无药可医的困境。3月14日,在朵朵度过危险期之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院长周文浩心情激动地向媒体表示,“期待能够保障患儿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快地推出安全有效的治疗RTT综合征的药物。” “朵朵出生时非常好,在1岁的时候还能喊爸爸妈妈,也能✅扶着栏杆走路。但是,1岁半之㊣后,我们就发现她的行为出现了异常,比如玩手□□□□、磨牙。当时在山西被确诊为孤独症,后来2岁的时候在北京确诊为雷特综合征。”孩子的爸爸回忆起朵朵的病✅情,至今都觉得不能接受,“朵朵现在不会说□□□、不会走,整个人就㊣倒退回去了。” 这种名为雷特综合征的罕见病多肽抗感染药物,每1.5万个女童中就有一人遭遇,占女性智力障碍的10%。周文浩说,这不是简单的发育迟✅缓,而是X染色体上的MECP2基因缺陷,让神经发育㊣如同断线个月起逐步出现智力□□□、语言□□□□、运动功能停止,甚至全面倒退。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研究院副院长仇子龙教授介绍,“这个疾㊣病的人㊣群庞大,比血友病B型的患者还多,国内有几万例。” 令人遗憾的是,过去37年,医学界只能看着这些孩子㊣从天使变成折翼天使。周文浩教授遗憾地表示,1988年中国首例RTT患儿的被㊣确诊,大多数孩子都只能对症治疗或按照自闭症的康复训练□□□、运动训练,但效果不佳,无法阻止神经功能崩塌。可以说,RTT急需探索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在ICU,在十几名医护人员的紧密配合下,装载着修复基因的腺相关病毒(AAV)药物,从朵朵的腰椎鞘内注射,缓缓进入大脑。这些病毒相当于“基因快递员”,它们携㊣带着正常MECP2基因拷贝,定向输送到中枢神经系统。 这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儿中心周文浩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研究院仇子龙教授团队近十年攻关的结晶——“就像给断网✅的计算机重装系统。”项目组核心成员□□□、广州妇儿中心行为发育科主任医师陈文雄通俗比喻解释疗法原理,“本项目设计的AAV载体搭载完整版MECP2安装包,注射1次药物就可持续产生MeCP2蛋白,修复神经突触的信息传递功能。” “相比CAR-T□□□、地中海贫血的体外基因治疗完全不同,针对㊣大脑的基因治疗难度更大。”仇子龙㊣教授表示,这个治疗需要病毒把基因直接送至患儿脑神经系统,对病毒的质量要求更高,设计的载体更为安全,而且递送的基因要更为有效地去补充受损的神经网络基因治疗。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外已经开展的针对RETT的基因治疗研究有数项。2025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儿中心同期开展AAV-MECP2鞘内注射临床研究。 “目前我们自主研发的药品RETT-001,其在动物实验阶段的效果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周文浩教授对✅此信心满满,他认为,这个多中心□□□□、单臂□□、单次注射的基因治疗临床研究打开了基因治疗的一扇窗户,为医生团队与罕见病患者之间建立了非常紧密的临床研究创新转化的范式。 从4岁㊣到6岁,姥姥一直在照顾着朵朵。“注射药物一个月✅来,可以见到孩子有比较明显的变化,我心里特别高兴,一天比一天好。” 哪怕孩子发脾气,对于爸爸来说,都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以前她是没脾气的,困了,怎么㊣样都能睡。现在,她困了就要想要舒服地睡,我们没有满足,她就会发脾气。这一点是明显的变化。跟孩子也有了眼神交流。”爸爸眼睛里闪烁着泪光,“孩子会越来越好,这一点我们坚信!” “接下来的一年里,我们将会精细评估朵朵的神经发育的各项指标,通过对比㊣数据来衡量治疗效果。”陈文雄主任说。 据记者了㊣解,在研究型临床试验中将纳入6例4-10岁的雷特综合征患儿,第二□□□□、第三例㊣患㊣儿即将入组。周文浩教授表示,广州妇儿中心建立了细胞与基因治疗研究型病房与临床转化中心,中心将扩大受试者规模,推进社会支持体系建设,践行“从实验室到病床”的全程管理承诺,为RTT综合征家庭点亮希望之光,助力全国罕见病诊疗水平提升。 罕见病的㊣创新药向来都不会便宜,但从首例治疗到可及性医疗,专家团队正在搭建多架桥梁。仇子龙教授十分有㊣信心地表示,“我们保证,一定会控制创新药的研发成本□□、生产成本,一定会让家长可✅负担,一定会✅让患者用得起。” |